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晕针

晕针

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针灸大全·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当针刺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即为晕针。多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针刺体位不当,针体较粗,刺激过重,针感太强等而发生。一旦晕针,应及时处理,免致不良后果。首先将患者平卧,喂予温开水或糖水,休息10~15分钟,一般可以恢复,必要时需给予中西药物抢救。临床上对晕针的发生必须设法加以防止,对初针的患者,在进针前,宜作说服解释并应选择适宜的针具和体位及避免强烈的刺激等。

猜你喜欢

  • 七孔莲

    见《江西草药》。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 白芍药

    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主产浙江、四川、安徽等地。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①治头晕,头痛,胸腹胁肋疼痛,

  • 蛇头蓼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 嫩芦梗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芦茎,详该条。

  • 络血

    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 宗气

    总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之大气而成;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之盛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寒温调节、肢体活动及呼

  • 红眼病

    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五官科学》。为天行赤眼之俗称,详该条。

  • 安胎

    出《经效产宝》。指对胎动不安,或有滑胎史的孕妇进行预防流产的治疗。治则有二:因母病以致胎动者,应治母病,其胎自安;若胎气不固以致母病者,安胎母自愈。治法参见胎动不安、滑胎条。

  • 阳躁

    躁证之一。指因热盛而躁急、躁动者。《赤水玄珠·烦躁门》:“阳躁者,烦渴欲饮,愤激躁怒,二便不利。经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者是也。”参见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