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即栗子,详该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即百合,详该条。
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见《闽东本草》。即鸡冠花,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旋覆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荸荠之别名,详该条。
即暴聋。出《肘后方》卷六。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者。治同疔疮。
即春、夏、秋、冬四季。
病证名。指因胃火所致之牙痛。多因阳明痰火内伏,或过啖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风火痰毒上攻牙齿而痛。症见龈肿口臭,便秘脉滑,患牙得凉痛减。治宜清热、涤痰、泻火。可选用黄连温胆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