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汉时医生。为淳于意的弟子,当过济北王的侍医。
又称补气解表。是对平素气虚而患外感表证的治法。症见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鼻涕粘稠、胸膈满闷、脉弱无汗,处方由补气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参苏饮。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字敏之。原并州榆次(今山西榆次)人,后迁卫州。中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等职。曾校刊古医书,并撰有《素问误文阙义》,佚。
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不甚猛烈者。《素问·五常政大论》:“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治用点烙法或内服犀角散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类证治裁》卷七方。冬葵子三两,茯苓、滑石各一两,芒硝半两,甘草、肉桂各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白水送下。治石淋初起。
证名,见《明医杂著》。小儿脾胃嫩弱,消化机能不强,喂养不当,容易导致消化失常,湿阻中焦,升降不利,或乳食停滞而成此证。治宜健脾化湿为主,用六君子汤。有乳食滞的,兼以消食导滞,如山楂、神曲、麦芽之类;若
病证名。属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郁怒伤肝,气机不畅,冲任胞脉血行受阻,以致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症见经期错后,血量较少,涩滞不畅,小腹及乳房胀痛拒按。治宜行气开郁。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等。
即清凉涤暑法,见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