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滋阴清化丸

滋阴清化丸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噙化。治阴虚火动而后嗽者。若盗汗,加黄芪(蜜炙)七钱;痰嗽甚,加陈皮贝母各一两。②《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引何继充方。天门冬、枸杞子、麦门冬、知母(酒洗)、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煮)、川贝母各二两,五味子七钱,牡丹皮山茱萸、玄参各一两,茯苓、山药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腹白开水送下。治肺痈。③《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当归、鳖甲阿胶、白芍药、茯苓、山药、贝母、天花粉、甘草、五味子。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含化。治劳嗽痰热,口渴汗出。④《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知母、贝母、茯苓、山药、天花粉、五味子、甘草。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治内伤咳嗽

猜你喜欢

  • 闻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论

    参见痘疹论条。

  • 破伤湿

    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皮破肉伤,水湿浸入所致。症见口噤、不能吞咽、项背强直、疮口流黄水。用牡蛎末敷疮口,或甘草煎汤调服牡蛎末二钱;亦可用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水调敷疮上,并温水调服牡蛎末一钱。

  • 心掣

    古病名。属怔忡之类。掣,牵引。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症见心动不宁,有牵引、紧缩感,甚则作痛,伴少气,咳呛或便泄。《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 鼻液

    即涕。详该条。

  • 铁扁担

    ①见《江西草药》。为万年青之别名。②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射干之别名。③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扁竹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 背恶寒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背部有寒冷感觉。《张氏医通》卷三:“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

  • 灶中黄土

    出《金匮要略》。即伏龙肝,详该条。

  • 时方

    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补充和加强了前人所未备而又有临床疗效的方剂。

  • 李当之

    【介绍】:三国时药学家。一作李之,是著名外科学家华佗的弟子。对本草学有一定研究,曾著有《李当之药录》、《李当之药方》、《李当之本草经》。这些药物学著作虽然都已散佚,但有的内容曾被后世药物学著作所引用。

  • 敛阴

    收敛阴气的治法。适用于阴津耗散而病邪已衰退的证候。如热性病热退身凉,余邪已清,但夜间还有虚汗,可用山茱萸、五味子加入止汗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