猬皮
出《神农本草经》。即刺猥皮,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刺猥皮,详该条。
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症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
《灵枢经》篇名。论述水谷所化之津液各走其道,分而为溺、为汗、为泣、为唾、为髓,是为津液之五别。津液五别之道失常,癃闭而不通,则为水胀之病,故名。
①病名。见《赤水玄珠·白浊门》。多因湿热痰浊下流,渗入膀胱所致。症见小便频数而痛,尿出混浊,或尿道流出浊物似脓。治宜渗湿化痰,清解热毒。可用二陈汤加木通、山栀、升麻、柴胡,或用八正散加土茯苓、萆薢。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韩终采药诗》,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曾予引用。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又名小儿唇紧、紧唇、紧唇疮、沈唇。指唇疮所致的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的症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
①《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刺猬皮(烧存性)、蚺蛇头(烧存性)、魁蛤各一枚,蜈蚣一条半,虫、红娘子、斑蝥(各去头足翅)、蛴螬、蜘蛛、水蛭(糯米炒)各三个,穿山甲三片,龙骨、炒川椒、川大黄、黄连、麝香、
见推拿秘书条。
①经穴名。代号ST2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
出《灵枢·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详该条。
【介绍】:见陈自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