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痿的别称。因四肢痿弱,变易正常的作用,故名。《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张志聪注:“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详痿条。
病证名。见《明医指掌》卷四。指因七情不舒,劳倦太过,气血两虚所致的发黄。《证治汇补·黄病章》:“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微作,小便浊涩,皮肤虽黄而爪甲如常。”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固本
见《四川中药志》。为辟汗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即碧桃干,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即槟芍顺气汤,见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野冬青果之别名,详该条。
《金匮要略》方。又名外台走马方。巴豆(去皮,熬)、杏仁各二枚。棉缠,搥令极碎,投以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治中恶,症见心腹痛胀,大便不通。本方也见于《外台秘要》,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走马芹见《辽宁省中草
是溪的异体字。参见溪谷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即产后恶血入心。详该条。
出《职方典》。为狗脊之药材名,详狗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