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聤耳

聤耳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①泛指耳窍中流脓者。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脓带黑色者名耳疳暴病多属实症,久病多属虚症。实症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风热致者,耳中多流黄脓。治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致者,其脓色带黄,气味臭秽。治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致者,脓色亦黄,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外治宜提脓拔毒。方药: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③蝉衣15克、麝香0.15克研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④血余炭冰片等分为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⑤苍耳子虫适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猜你喜欢

  • 崔沔

    【介绍】:参见杜鸿渐条。

  • 膝眼毒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托疽。见该条。

  • 接骨莲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野棉花之别名,详该条。

  • 马痫

    病名。六畜痫之一。即马癫。《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参见六畜痫、马癫条。

  • 胃寒呕吐

    证名。指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多沉迟。真阳不足者,宜

  • 胎婴

    即胎儿。详该条。

  • 嗌痛

    证名。指咽部作痛,多由邪火上盛所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赤水玄珠·咽喉门》:“嗌即咽之低处也。”又“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不能兼喉痹也。”

  • 阴虚火旺

    指阴精亏损而致虚火炽盛。症见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 白苔中黄舌

    白苔中心变黄,是表邪未罢,传里化热之象。若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胸,除有表证外尚可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中黄而粘腻,宜五苓散加益元散治疗(见《伤寒金镜录》)。

  • 璺启

    运气术语。运气中六气变化之一。微裂未破为璺;拆开为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谓五运六气中,当厥阴之气到来,生气旺盛,使万物萌芽生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