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蔊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见《药品化义》。为威灵仙之简称,详该条。
鬲,通隔。即噎膈。出《素问·大奇论》。详噎膈条。
病证名。指呕吐食物和血液之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入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此由瘀蓄冷血,聚积胃口之所为也。”详蓄血吐血条。
病证名。又名痘中呛逆。指痘疮饮水入咽而气逆喷出之症。为痘毒犯胃,津气受伤,气机上逆而成。《证治准绳·幼科》:“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还把蜂糖多加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加好乳,汤中温热渐
即十二官。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详十二官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即芋头,详该条。
见《医学入门》。怀孕一月,胎元初成,形如露珠,故名。
古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即蛊注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