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虚身肿

脾虚身肿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此脾虚肿之症也。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症作矣。”脉见濡软或弦数或见浮大。治宜温中健脾。可选用理中汤白术散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加味归脾汤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猜你喜欢

  • 吴恕

    【介绍】:元代医家。字如心,号蒙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治风疾,家贫,卖药为生,后征至京师(北京),为太医院御医。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认为仲景书深奥难于掌握,于是作《伤寒活人指掌图》一书,以便

  • 巴果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 气虚月经过多

    病证名。属月经过多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伤脾,中气不足,冲任失固,血失约制所致。症见经行血量过多,或行经时间延长,色淡,质稀,面色白,精神疲倦,气短懒言,或心悸,小腹空坠等。治宜补气摄血,健脾固

  • 痰涎喘嗽

    指痰涎壅盛之喘息咳嗽。《证治准绳·幼科》:“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治宜半夏丸。

  • 口渴

    渴之俗称。详渴条。

  • 俞窍

    俞,腧穴,窍,穴窍。泛指孔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意指冬天气在骨髓,针刺时针尖应深达筋骨的组织间隙。

  • 运脾

    治法。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证见脘痞腹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溏薄,或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等。常用苍术、厚朴、佩兰、藿香、白蔻仁、

  • 嘎齿

    即齿,详该条。

  • 治疫全书

    见瘟疫传症汇编条。

  • 北败酱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苣荬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