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血经草

血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血经草

药材名称血经草

别名狼尾巴草、狼尾花、红丝麻、青桩莲、鹭鸶连

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狼尾珍珠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的全草,其根状茎亦单独入药。夏季采全草,秋季挖根状茎,晒干。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散瘀消肿,利尿。用于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血经草

药材名称血经草

拼音Xuè Jīnɡ Cǎo

别名女儿红、紫背红、叶底红天青地红叶下红、、石紫苏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长萼野海棠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edia longiloba(Hand.-Mazz.)Diels[Fordiophyton gracile Hand.-Mazz.var.longilobum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亚灌木,高20-40m。茎四棱形,逐节生根,基部木质化,不分枝或少数分枝,密被柔毛及平展的腺毛,以后腺毛成刺毛。叶对生;叶柄长1-4.5cm,被柔毛及平展的疏刺毛;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至浅心形,长5-8cm,宽2.2-4.5cm,上面被微柔毛及疏糙伏毛或长柔毛,下面密被微柔毛,边缘具细锯齿,齿尖具刺毛;基出脉7条,靠近边缘的2条不明显,细脉网状。花两性;由伞形花序组成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小枝顶端,与花梗、花萼均被微柔毛及疏腺毛;花萼漏斗形,裂片线状披针形;花瓣紫红色,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微偏斜;雄蕊8,近等长,长1-1.2cm,花药5-6mm,略长者基部具极短的柄,略短者基部具刺状小瘤及后面呈短距,整个连成一盘状;子房卵形,冠缘具腺毛。蒴果杯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杯形,具4棱,被微柔毛及疏腺毛。花期8-10月,果期约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900m的山坡、山谷疏林下或路边水旁温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调经。主淋证;月经不调;痛经;指头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连蕊茶

    药材名称连蕊茶拼音Lián Ruǐ Chá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毛花连蕊茶的根、叶、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lia fraterna Hance采收和储藏:根、叶,全年均可采,根切片,晒

  • 旱莲花

    《中药大辞典》:旱莲花药材名称旱莲花拼音Hàn Lián Huā别名金莲花(《广西中草药》)。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旱金莲科植物旱金莲的全草。秋、冬采全草。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攀

  • 大九股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九股牛药材名称大九股牛拼音Dà Jiǔ Gǔ Niú别名羊角天麻[云南]来源槭树科九子不离母属植物大九股牛Dobinea delavayi (Baill.)

  • 黄背草苗

    药材名称黄背草苗拼音Huánɡ Bèi Cǎo Miáo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黄背草的幼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medatriandra Forsk var.Japonica(Willd.)

  • 曲枝假蓝

    药材名称曲枝假蓝拼音Qǔ Zhī Jiǎ Lán别名蓝靛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曲枝假蓝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ptychia dalzielii (W. W. Smith) H.S

  • 樟梨

    药材名称樟梨拼音Zhānɡ Lí别名油梨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鳄梨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sea americana Mill.采收和储藏:嫁接树3-4年后便可结果,实生树要5~6年结果,

  • 芙蓉菊根

    《中药大辞典》:芙蓉菊根药材名称芙蓉菊根拼音Fú Rónɡ Jú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

  • 五香藤

    药材名称五香藤拼音Wǔ Xiānɡ Ténɡ别名蛇毒药、拔毒散、铁骨散、小红袍、岩青叶(《云南中草药》),黄龙藤、通气香、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中间

  • 土鳖虫

    《中国药典》:土鳖虫药材名称土鳖虫拼音Tǔ Biē Chónɡ来源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

  • 天竹黄

    药材名称天竹黄拼音Tiān Zhú Huánɡ别名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出处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1.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