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医方药学》。即玉米轴,详该条。
脏腑的脉道。有流通气血、转输津液等作用,故称。《灵枢·百病始生》:“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
病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肿胀。详该条。
经外穴名。见犊鼻条。
【介绍】:南宋医生。以医药济世。
《婴童百问》卷五方。甘遂(微炒)、芫花(微炒)、黑牵牛子(半生,半炒)、肉桂、莪术、青皮、木香、炒桃仁、五灵脂各二钱,巴豆霜一钱。为细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一至二丸,姜、蜜煎汤灌下。治小儿痞块大痛
【介绍】:清代医家。字对山,上海人。撰有《对山医话》一书,主要为平时研究医学心得之随笔。
经穴名。代号SP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6寸处;或于乳头旁开2寸取穴。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
即转胞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妊娠小便不通。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