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系日月

阴阳系日月

灵枢经》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腹以下为地,属阴应月。并把十天干分别与左右两手的十经相配;把十二地支分别与左右两足十二经相配,说明冬、春两季人气在左,夏、秋两季人气在右,针刺治疗的时候,要根据阴阳时令,有所禁忌。

猜你喜欢

  • 赤利

    病证名。指小儿下利而赤多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挟客热,客热入于经络,而血得热则流散,渗入大肠,肠虚则泄,故为赤利也。”其症下利带有赤色粘胨,或下纯血,并伴有烦渴、脉数等。治以清热凉血为主

  • 坐位

    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

  • 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详该条。

  • 漆疮

    病名。由感受漆毒而发生的皮肤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漆咬。因禀性畏漆,感受漆气而成。多发生在暴露部位,接触的皮肤突然焮热作痒,起小丘疹及水泡,抓破则糜烂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并见形寒、发热、

  • 漏睛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漏睛眼、热积必溃之病、窍漏证、眥漏症。《证治准绳·杂病》:“眥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停留在睑

  • 瞳人散杳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 吴复珪

    【生卒】:公元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刘翰、马志、陈昭遇等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又参加编写《太平圣惠方》。990~994年(淳化年间)为太宗

  • 朱济川

    【介绍】:见朱惠明条。

  • 助阳活血汤

    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 听声音

    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