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病证名。江天览《妇人病自疗法》:“年老妇人血崩,俗名血海败。”即年老血崩,详该条。
两颊的胡须上连耳前鬓发。《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
证名。亦称猝瘖。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
书名。系张俊义、缪召予等参考日本延命山针灸专门学院及东京针灸医学研究所编的讲义编译而成。共六册。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消毒学、经穴学、孔穴学、针治学、灸治学、病理学等。本书是用现代医学整理针灸的
即安胃片,见该条。
经穴名。代号ST43。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或于内庭穴上2寸取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
丛书。又名《外科全书十种》、《高憩云外科全书》。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虽为十种,实只七种。即《外科医镜》12卷,《外科三字经》1卷,《外科问答》1卷,《逆证汇录》1卷(以上均外科著作);
气功养生学著作。唐·施肩吾撰。本书认为习练气功,“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所谓“本”,是指“神由形住,形以神调”,亦即使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此外,指出行功前当调和饮食,保持安定
证候名。多因湿郁生热,热盛化火而伤及脾阴。症见脘腹痞满、身重肢痠、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大便坚结,舌苔由灰滑变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之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