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果藤

刺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别名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

来源梧桐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涩、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主治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根0.5~1两,水煎服。鲜根捣烂,酒炒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拼音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

别名大胶藤。

出处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刺果藤 木质大藤本。小枝的幼嫩部分略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被毛;叶宽卵形、心形或近圆形,长7-23cm,宽5.5-1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短柔毛;基生脉5条。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淡黄白色,内面略带紫红色;萼片卵形,长约2mm,被短柔毛,先端急尖;花瓣5,与萼片互生,先端2裂并有长条形的附属体,约与萼片等长;雄蕊合生成筒,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直径3-4cm,生多数短粗刺和短柔毛。种子长圆形,长约12mm,成熟时黑色。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中或山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辛;性微湿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祛风湿,壮筋骨功能。用于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凤仙

    药材名称凤仙拼音Fènɡ Xiān别名小桃红、夹竹桃、海蒳、染指甲草(《救荒本草》),旱珍珠(《纲目》),透骨草、凤仙草(《珍异药品》),小粉团(《分类草药性》),满堂红(《浙江中药手册》)

  • 狭叶香茶菜

    药材名称狭叶香茶菜拼音Xiá Yè Xiānɡ Chá Cài英文名root of Narrow-leaf Rabdosina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狭叶香茶菜的根。拉丁植

  • 杜楝

    药材名称杜楝拼音Dù Liàn别名海南杜楝、钮扣丹、手拳灵。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杜楝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urraea pubescens Helle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补血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血草药材名称补血草拼音Bǔ Xuè Cǎo别名盐云草、盐云参、匙叶草、矶松来源为蓝雪科补血草属植物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 (Bunge) Kuntz

  • 雁肪

    《中药大辞典》:雁肪药材名称雁肪拼音Yàn Fánɡ别名鹜肪(《本经》),雁膏(盂洗)。出处《本经》来源为鸭科动物白额雁等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雁肉"条。性

  • 罗盖叶

    药材名称罗盖叶拼音Luó Gài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淡黄荚蒾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lutescens B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淡黄荚蒾常绿灌

  • 光决明

    《全国中草药汇编》:光决明药材名称光决明来源豆科光决明Cassia laevigata Will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明目。主治感冒,角膜云翳,慢性结膜

  • 薜荔汁

    药材名称薜荔汁拼音Bì Lì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原形态常绿攀援

  • 生等[藏药名]

    药材名称生等[藏药名]别名生等膏来源鼠李科生等Rhamnella gilgitica Mansf. et Molch,以木材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消肿。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黄

  • 小花老鼠簕果

    药材名称小花老鼠簕果拼音Xiǎo Huā Láo Shǔ Lè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us ebracteatus Vahl.采收和储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