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大叶青木香

大叶青木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叶青木香

药材名称大叶青木香

拼音Dà Yè Qīng Mù Xiāng

别名防己、青木香[四川]

来源马兜铃马兜铃属植物川南马兜铃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 C. P. Chien et C. Y. Cheng, mss.,以入药。野生品四季可挖;栽培品可于生长3~4年后,于11月前后挖根,洗净泥土,切块晒干或用无烟小火烘干。

原形态木质藤本。根粗厚圆柱块状,常有缢缩,使根呈不等大小的串珠状,外皮栓化厚硬,有鳞片状裂纹,土棕色,断面灰白色,粉质较坚实,有类圆形或三角形的异形维管充满中柱部分,形成特殊纹理。枝干幼时被锈黄色长毛,后渐脱落,老枝干近光滑。叶互生,叶柄长4~6厘米,被密毛,叶片多为心圆形,长10~20厘米,宽相近,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主脉5出,侧脉2~3,在叶背明显凸起,小脉凸起成格状网纹,脉均密被短毛。初夏开深紫色花,1~4朵成腋生总状花序,花梗长,密被锈色毛;花不整齐,花被管状,基部约2厘米长横展,有12条脉棱,然后作近180°曲折成一与管部平行相叠的囊部,长约1厘米,然后扩展成一近四角形的肢片,肢片平坦,径5~6厘米,微3裂,喉部管孔稍偏于近轴一侧,上面有细疣点,下面有明显脉网并密被短毛;合蕊柱在花被管基部,近球形,径约5毫米,柱头3裂,裂片直立,外侧成倒U字形下延;雄蕊6,无花丝,花药对着生在柱头下延的倒U形内凹处;子房下位,线形,仅较花梗稍粗,被密毛。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林缘等处,间有栽培。分布于四川和贵州等省。

栽培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向阳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地方栽培;也可利用岩边、坡地、地边和庭院附近栽种。多用压条和扦插繁殖。压条在四川多于10~11月间,选生长健壮藤茎,拉近地表用土埋压,每2~3节埋压一段,经常浇水,俟节部生根后,即可剪断与母株分开栽种。扦插繁殖多于春季2~3月间,选坚实枝条,用剪刀在2~3节处剪断,斜插于土中,行、株距视土质的肥瘦而定,一般可4~5尺。扦插期间应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插条成活后,藤茎长1尺左右时,即可搭架缚蔓。

化学成分据初步分析,根除含大量淀粉、纤维素、醣、鞣质、色素等外,尚含有四种生物碱及一种白色结晶。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解毒排脓。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

用法用量0.5~1钱。

复方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大叶青木香3两,青藤香1.5两,黄芪2.5钱,甲株(穿山甲珠)2.5钱,共研末,制成水泛丸或片剂。每片0.5克,成人每晚1次,每服1钱,白酒送下,儿童可酌减。外用黄明膏(醋6斤,透明牛皮胶10两,红丹,铅粉各2两。先将麸醋煮沸,渐加牛皮胶溶化,离火稍冷,加红丹和铅粉,搅拌,文火再熬至沸,置冷水浴中退火即成)。用时微热溶化后,拌匀,浸纱布块敷贴在脓窦或创口上,不要塞入创口内,外用干纱布包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大叶青木香

药材名称大叶青木香

拼音Dà Yè Qīnɡ Mù Xiānɡ

别名宜宾防己、川防己南瓜叶广木香、葛藤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川南马兜铃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Cbien et C. Y. Cheng ex C. Y. Cheng et J.L. Wu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起块根,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或用无烟小火烘干。

原形态川南马兜铃木质藤本,长达数米。地下块根圆而大,有的长而缢缩。茎密被锈色浓毛,很少近于光滑无毛。叶柄长4-8cm,被毛;叶片革质,心形或卵状心形,长9-20cm,宽6-18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完整,下面大脉及小脉均突起成长方形格网,脉上密布锈色毛,缘毛长而密。总状花序1-2枝腋生或侧生于老茎上,具花1-3朵;花被管黄绿色,外面被锈色毛,内面被白色柔毛,折曲呈S形,先端扩大成一平展的三角圆形片部,片部边缘3浅裂,具紫色细点状疣突,管口位于片部中央,周围有一平滑无疣点的肉垫区,黄棕色;雄蕊6,无花丝,成对着生于柱头裂片之下,合蕊柱近球状,柱头3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外卷,覆盖于雄蕊之上。蒴果长卵状,长约5cm,直径约2.5cm,成熟时褐色,自顶端向下6瓣裂,外被锈色毛。种子三角状卵形,腹面微凹。花期3-4月,果熟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和山谷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南部及贵州北部。

性状性状鉴别 块根椭圆形或疙瘩状,直径3-10cm,表面灰棕色。商品多纵剖为2或切成1.5-3cm厚片,切面淡黄白色,有异形维管束散在,粉质。气微,味微涩。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层黄色木栓细胞组成,外缘凸凹不平,呈长方形,切向延长,排列较紧密。栓内层,由3-5层组成,内含多数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栓内层内侧石细胞多为切线向延长,断续排列成环,胞壁厚,胞腔有细小纹孔,在石细胞环内,十数层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并散有草酸钙簇晶。韧皮部,韧皮射线为十数列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与中柱鞘薄壁细胞连结,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并散在有草酸钙簇晶,石细胞。形成层为2-3层扁切线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排列成完整的环状。木质部被宽狭不一的射线分成很多部分,呈放射排列,导管近圆形,多为网纹,直径多为30-100μm。髓部为薄壁细胞,其内散在复合的异形维管束,为三生构造,其内侧为三生韧皮部,外侧为三生木质部,形成层和副形成层成环状排列,中央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黄色,粉性。①淀粉粒多为单粒,复粒多由15分粒组成。②木栓细胞,黄色,多角形,扁平。③石细胞略方形或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63μm。④木纤维主为韧型纤维,直径17-35μm。具缘纹孔。⑤导管较小,直径约至115μm。⑥木细胞类方形,直径至63μm,壁呈念珠状增厚。

化学成分川南马兜铃根茎含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和马兜铃酸A(aristo1ochic acid A)。马兜铃总酸含量为0.08%。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排脓解毒。主气滞脘腹胀痛;风湿关节痛;骨关节结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

临床应用骨结核片 大叶青木香320g,青木香160g,穿山甲(砂烫)8g,沉香16g,黄芪100g。除黄芪外,其余四味粉碎成细粉;黄芪加水煎煮3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1的清膏;加入细粉和淀粉糊适量,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本品为浅褐色片,色香,味涩、微辛辣。功能行气止痛,解毒排脓。用于疤骨流痰(骨关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口服,成人,每次6片;小儿2岁以下,每次1片;2-9岁,每次2片;10-14岁,每次4片;宜用白酒送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可服1-3个疗程。注意服药时,若出现恶心呕吐,并无妨碍;服药期间忌食糖;重感冒者暂停服。(《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半边风

    药材名称半边风拼音Bàn Biān Fēnɡ英文名Tsoong Pellionia别名老虎斑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蕈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tingia ch

  • 臭矢菜

    药材名称臭矢菜别名羊角草、黄花菜、野油菜来源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性味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去腐

  • 杧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杧果药材名称杧果拼音Mánɡ Guǒ别名马蒙、莽果、麻蒙果来源漆树科杧果属植物杧果Mangifera indica L.,以果、果核、叶入药。全年采叶,夏秋采果,鲜用或晒

  • 乌蔹莓五加

    药材名称乌蔹莓五加拼音Wū Liǎn Méi Wǔ Jiā英文名bark of Treebineleaf Acanthopanax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乌蔹莓五加的根皮。

  • 双肾草

    《中药大辞典》:双肾草药材名称双肾草拼音Shuānɡ Shèn Cǎo别名一根葱、秤砣草、坠桃草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兰科植物葱叶兰的全草。4~5月采全草,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 玉米黑霉

    药材名称玉米黑霉拼音Yù Mǐ Hēi Méi别名稔头、棒子包、玉米乌米、玉米黑粉、灰包谷、苞米乌米来源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所形成的孢子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tilag

  • 老君须

    《中药大辞典》:老君须药材名称老君须拼音Lǎo Jūn Xū别名婆婆针线包(《草木便方》),正骨草、婆婆衣、绒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薇、竹灵消(《四川中药志》),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陕

  • 桐叶

    药材名称桐叶拼音Tónɡ Yè别名白桐叶(《本草经集庄》)。出处《本经》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化学成分毛泡桐叶含熊果酸,并含糖甙及多酚类。药理作用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

  • 猴高铁

    药材名称猴高铁拼音Hóu Gāo Tiě别名猴哥铁、野枇杷、香胶木、掠头柴、绒毛桢楠、绒楠、牛较铁树来源樟科桢楠属植物猴高铁Machilus velutina champ. ex Benth

  • 猪胆

    《中药大辞典》:猪胆药材名称猪胆拼音Zhū Dǎn出处《别录》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胆或胆汁,取得后,挂起晾干,或在半干时稍稍压扁,再干燥之。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化学成分胆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