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小飞扬草

小飞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飞扬草

药材名称小飞扬草

拼音Xiǎo Fēi Yánɡ Cǎo

别名细叶飞扬草、小乳汁草、苍蝇翅

来源大戟大戟属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以全草入药。夏、球采集全草,晒干备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长达15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茎纤细,匍匐,多分枝,通常红色,稍被毛。单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卵圆形至矩圆形,长4~8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偏斜,边缘有极细锯齿。夏日开淡紫色花,花单性,同株。杯状伞花序单生或少数稀疏簇生于叶腋内;总苞陀螺状,顶端5裂,裂片内面被贴伏的短柔毛;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极小的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朔果卵状三角形,有短柔毛。

生境分部生于园地、路边或山坡草地湿润处。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

化学成分茎、叶含黄酮甙——芹甙(apiin)为5,7,4'-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甙。

性味微酸、涩,微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收敛止痒。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痔疮出血;外用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煎水熏洗患处。

复方1、细菌性痢疾:小飞扬草0.5~1两。水煎,2次分服。

2、小儿腹泻:小飞扬草1斤,番石榴叶、山大颜各半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4次。重度脱水者要适当输液。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小飞扬草

药材名称小飞扬草

拼音Xiǎo Fēi Yánɡ Cǎo

别名飞扬草(《岭南采药录》),痢子草、乳汁草(《岭南草药志》),痢疾草(《广东中药》),细叶飞扬草、小乳汁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生草药性备药》

来源大戟科植物千根草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匍匐,多分枝,稍被毛,高不及15厘米,通常红色。叶对生,椭圆形至矩圆形,长4~6毫米,很少达8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而截头状,边缘有极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带灰白色;叶柄甚短;托叶细小,生于叶柄基侧。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排列于叶腋;几无柄;总苞陀螺状,淡紫色,长约1毫米;腺体4,漏斗状;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只具雄蕊1;雌花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蒴果有毛,卵状三棱形,长1.5毫米许。种子有纵沟纹5~6条。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野生于草地。分布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台湾等地。主产广东。

性状干燥全草长约13厘米左右,根小。茎细长,粗约1毫米,红棕色,稍被毛,质稍韧,中空。叶对生,多皱缩,灰绿色或稍带紫色,花序生于叶腋,花小,干缩。有的带有三角形的蒴果。

性味酸涩,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

②《岭南采药录》:"酸苦,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酸,凉。"

④《文山中草药》:"味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疟疾,痢疾,泄泻,湿疹,乳痈,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飞痒疮满面头耳,浓水淋漓,敷洗消肿毒。"

②《岭南采药录》:"解胡满藤毒。"

③《岭南草药志》:"内清湿热,外解湿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收敛止痒。治急性菌痢,肠炎,腹泻,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庠。"

⑤《文山中草药》:"收敛,止血,止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钱~1两(鲜者1~2两);或捣汁煎。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疟疾:生乳汁草四两,水煎,冲红砂糖适量,在发作前二小时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痢疾:乳汁草一两,老茶叶五钱。煎水,冲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③治菌痢、肠炎:小飞扬草三至五钱。水煎服。(《文山中草药》)

④治小儿急惊:乳汁草二两,洗净捣烂,合米泔水搅匀,去渣煎沸,冲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皮肤瘙痒,皮炎,湿疹,痔疮出血:小飞扬鲜品适量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⑥治乳痈:乳汁草和片糖捣烂敷患处,有消炎退肿之效。(《岭南草药志》)

⑦治缠腰蛇:乳汁草一撮,蒜草一只。捣烂,调冷开水涂患处。(《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麻柳树根

    《中药大辞典》:麻柳树根药材名称麻柳树根拼音Má Liǔ Shù Gēn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根及须根或根皮。性味《重庆草药》:"味麻辣苦,性热,有毒。

  • 磨盘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磨盘草药材名称磨盘草拼音Mó Pán Cǎo别名耳响草、白麻、磨丬果、土砻盾、石磨仔、磨仔草、磨档草来源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

  • 刺菱根

    药材名称刺菱根拼音Cì Línɡ Gē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丁香根

    《中药大辞典》:丁香根药材名称丁香根拼音Dīnɡ Xiānɡ Gēn出处《开宝本草》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根。性味《纲目》:"辛,热,有毒。"功能主治《开宝本草》:"疗风

  • 老鸦胆根

    《中药大辞典》:老鸦胆根药材名称老鸦胆根拼音Lǎo Yā Dǎn Gēn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化学成分树皮中含有的苦味成分较果实中为少(参见"

  • 岩筋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筋菜药材名称岩筋菜拼音Yán Jīn Cài来源岩梅科岩筋菜属植物岩筋菜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Shortia thibetic

  • 山小橘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小橘药材名称山小橘拼音Shān Xiǎo Jú别名山柑橘、野沙柑、酒饼木[广东]来源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

  • 紫绿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绿草药材名称紫绿草拼音Zǐ Lǜ Cǎo别名阿伯秀[苗语]来源荨麻科粗齿冷水花Pilea fasciata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性味

  • 地杨梅

    《中药大辞典》:地杨梅药材名称地杨梅拼音Dì Yánɡ Méi出处《本草抬遗》来源为灯芯草科植物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块根。叶丛生;细长而尖,边缘

  • 刺瓜米草

    《中药大辞典》:刺瓜米草药材名称刺瓜米草拼音Cì Guā Mǐ Cǎo别名刺梭罗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灌木,茎枝均具针刺。叶互生,硬革质,有柄,叶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