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檀香泥

檀香泥

《中药大辞典》:檀香泥

药材名称檀香泥

拼音Tán Xiānɡ Ní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檀香"条。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胃气滞痛,肝郁不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檀香泥

药材名称檀香泥

拼音Tán Xiānɡ Ní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纲目抬遗》:檀香泥,乃檀香心中所含脂垢,不易得。色如尘土,故以泥名。热之亦作檀香气。

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

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性味苦;性温

归经胃;肝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主肝胃不和;脘胁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治胃气滞痛,肝郁不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土瓜狼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瓜狼毒药材名称土瓜狼毒别名金丝矮陀陀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土瓜狼毒Euphorbia pinus Levl.,以根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微辛、甘,平。有大毒。功能主治舒筋活血,

  • 川桂

    药材名称川桂别名官桂皮[四川]、桂皮来源樟科樟属植物银叶樟(川桂皮)Cinnamomum argenteum Gamble 和三条筋树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

  • 五蕊梅

    药材名称五蕊梅别名木茎山金梅来源蔷薇科山金梅属植物匍茎五蕊梅Sibbaldia procumbens L.,以全草入药。花开时采地上全草,晒干。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止咳,痛经,祛瘀消肿。用于咳嗽,月

  • 见血住

    药材名称见血住别名黄开口、老虎脚迹草[湖北]来源为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见血住Lysimachia klattiana Hance,以全草入药。5~8月采集,鲜用或晒干用。性味微酸,涩,凉。功能主治降血压

  • 直萼黄芩

    《中药大辞典》:直萼黄芩药材名称直萼黄芩拼音Zhí è Huánɡ Qín别名半枝莲、滇紫花地丁(《云南中草药》),屏风草、小黄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

  • 茶膏

    药材名称茶膏拼音Chá Gāo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Thea sinensis L.]的干燥嫩叶浸泡后,加甘草、贝母、橘皮、丁香、桂子

  • 五齿剑

    药材名称五齿剑拼音Wǔ Chǐ Jiàn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栗柄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plumbea Christ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陆生蕨类

  • 赶山鞭

    《全国中草药汇编》:赶山鞭药材名称赶山鞭拼音Gǎn Shān Biān来源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野金丝桃Hypericum attenuatum Choisy.,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晒干。性味苦,平。

  • 蛇婆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婆子药材名称蛇婆子拼音Shé Pó Zǐ别名仙人撒网、和他草、满地毯来源梧桐科蛇婆子Waltheria americana L.,以根、茎入药。生境分部福建、

  • 半边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钱药材名称半边钱拼音Bàn Biān Qián别名蝴蝶叶、罗藟草、马蹄金、三脚虎、钱凿草、马蹄香[福建]来源豆科蝙蝠草属植物铺地蝙蝠草Christia 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