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花菜子

白花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别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

来源白花菜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is gynandra (L.) Briq.]的种子,其全草亦入药。秋季采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出处《国药提要》

来源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圆形,极细小,直径O.5~1毫米,厚0.5毫米。外皮黑褐色或黑色,粗糙不平,有细密的蜂窝状麻纹,规则地排列成同心环状,边缘有一小缺口,种仁黄色,稍有油性。气微,味苦。以干燥、颗粒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河北。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与芥子挥发油相似;并含有醉蝶花素。

另含脂肪油17.6~25%,其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53.82%)、棕榈酸(18.41%)、油酸(15.89%),硬脂酸(8.07%)等。

性味《纲目》:"苦辛,微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②《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花菜子

药材名称白花菜子

拼音Bái Huā Cài Zǐ

英文名Spiderflower Seed

别名臭花菜籽。

出处出自《国药提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ome gynandra L.

采收和储藏:7-9月当角果黄白色略干,种子呈黑褐色时,分批采收,以防脱落。也可待角果全部熟后,割取全株,晒干脱粒。

原形态白花菜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柄长2-4m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急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毛,中央小叶长l-5cm,宽8-16mm,侧生小叶依次减小。总状花序长15-30cm;苍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3-6mm,宽1-2mm,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在花蕾时期不覆盖着雄蕊及雌蕊,连爪长10-27mm,瓣片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宽2-6mm;花盘稍肉质,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长5-18mm;雌蕊柄在两性花中长4-10mm,在雄花中长1-2mm,或无辆;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长3-8cm,中部直径3-4mm;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瘤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直径1-1.5mm,厚约lmm,边缘有一深沟。表面棕色或棕黑色,粗糙不平,于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突起的细密网纹,网孔方形或多角形,排列较规则或呈同心环状。纵切面可见“U”字形弯曲的胚,胚根深棕色,子叶与胚根等长,淡棕色,胚乳包干胚外,淡黄色,油质。气无,味苦。以粒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壁厚,呈乳头状突起或数个乳突连接成毛状,内含棕色色素,于横切面四周呈轮齿状;表皮下为色素层,细胞呈长条形,切向延长,略呈规则波状:其下方为1列石细胞,40-6μm,直径4-10μm;种皮内表皮为l-2列石细胞,切向延长排列,长60-80μm,直径12-16μm。胚乳及胚全为薄壁组织,内含脂肪油等物质。

化学成分白花菜种子含葡萄糖屈曲花素(glucoiberine),白花菜甙(glucocaparine),新葡萄芸薹素(neoglucoberassicin),葡萄芸薹素(glucobrassicin),醉蝶花素(cleomin)。尚含脂肪油17.6%-25.0%,主要脂肪酸是亚麻酸(linolenic acid)52.82%,棕榈酸(palmitic acid)18.41%,油酸(oleic acid)15.39%,硬脂酸(stearic acid)8.07%,花生酸(arachidic acid)1.96%%等。

性味苦;辛;温;小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主风寒筋骨麻木;肩背酸痛;腰痛;腿寒;外伤瘀肿疼痛;骨结核;痔疮漏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1.《纲目》: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2.《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花生壳

    药材名称花生壳拼音Huā Shēnɡ Ké来源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果实的荚壳。洗净晒干。性味淡、涩,平。功能主治敛肺止咳。用于久咳气喘,咳痰带血。用法

  • 云实根

    《中药大辞典》:云实根药材名称云实根拼音Yún Shí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云实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云实"条。性味苦辛,温。①《

  • 野豌豆

    药材名称野豌豆别名救荒野豌豆、马豆草[云南]、野麻碗[重庆]、大巢菜、野绿豆、野菜豆来源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甘、辛,温。功能主

  • 金花茶花

    药材名称金花茶花拼音Jīn Huā Chá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金花茶Camelliachrysantha(Hu)Tuyama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马甲子根

    《中药大辞典》:马甲子根药材名称马甲子根拼音Mǎ Jiǎ Zǐ Gēn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马甲子的根。10~11月采根,切片晒干。原形态马甲子,又名:铁篱笆(《草木便方》),竻仔、雄虎

  • 狐四足

    《中药大辞典》:狐四足药材名称狐四足拼音Hú Sì Zú出处《纲目》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足。功能主治《纲目》:"治痔漏下血。"复方治痔漏反花泻血者:狐四

  • 八角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八角香药材名称八角香拼音Bā Jiǎo Xiānɡ别名蜘蛛草、白花蟹甲草来源菊科蟹甲草属植物兔耳风花蟹甲草Cacalia ainsliaeflora (Franch.) Hand.

  • 海杧果

    药材名称海杧果拼音Hǎi Mánɡ Guǒ别名黄金茄、牛心荔、牛心茄、山杧果来源夹竹桃科海杧果Cerbera manghas L.,以树液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西。化学成分核仁含氢氰酸

  • 茄蒂

    《中药大辞典》:茄蒂药材名称茄蒂拼音Qié Dì出处《履巉岩本草》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牙痛。①《本草衍义补遗》:"治口疮。&quo

  • 川桂

    药材名称川桂别名官桂皮[四川]、桂皮来源樟科樟属植物银叶樟(川桂皮)Cinnamomum argenteum Gamble 和三条筋树Cinnamomum tamala Nees et Eb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