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蓖麻叶

蓖麻叶

《中药大辞典》:蓖麻叶

药材名称蓖麻叶

拼音Bì Má Yè

出处《唐本草》

来源大戟科植物蓖麻

性状干燥叶片大多破碎皱缩,完整者呈掌状深裂,径20~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掌状,侧脉羽状,两面凸起;纸质;叶柄盾状着生,暗红色。气微,味苦淡。以干燥无枝梗者佳。

化学成分叶含山柰酚-3-芸香糖甙、异槲皮甙、芸香甙、山柰酚、槲皮素、黄耆甙、瑞诺甙。尚含蓖麻碱、维生素C_275mg%。

叶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共轭二烯脂肪酸12.4%,其中亚油酸7.25%,β-桐酸8.0%,亚麻酸12.25%,油酸44.10%及饱和脂肪酸13%。

药理作用叶的水浸浓对正常及抑制状态的离体心脏,均能使心收缩力增加。叶、茎煎剂使犬血压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扩张;对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有轻度兴奋作用。叶及其浸膏尚能杀灭蝇蛆及蚊类幼虫。

毒性《纲目》:"有毒。"

功能主治治脚气,防囊肿痛,咳嗽痰喘,鹅掌风,疮疖。"

①《唐本草》:"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敷之。""油除叶炙热熨囟上,止衄尤验也。"

②《纲目》:"治痰喘咳嗽。"

③《陆川本草》:"治恶疮。"

④《广东中药》Ⅱ:"煎水外洗,治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煎洗、热熨或捣敷。

复方①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烃骨肿痛,及顽痹不仁:蓖麻叶蒸熟裹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肾囊肿大疝气痛:蓖麻叶和盐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岭南采药录》)

③治咳嗽痰涎:蓖麻子叶三钱,飞过白矾二钱。用猪肉四两,薄批,碁盘利开掺药,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儒门事亲》九仙散)

④治年深日远,咳嗽涎喘,夜卧不安:经霜桑叶、经霜蓖麻叶、御米壳(去蒂,蜜炒)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白汤化下,日进一服。(《普济方》无忧丸)

⑤治鹅掌风:鲜蓖麻叶,揉软贴患处,干则再易。(《中医药实验研宄》)

⑥治痈疖已溃:干蓖麻叶热水浸软贴患处,如有鲜叶更好。(《中医药实验研究》)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蓖麻叶

药材名称蓖麻叶

拼音Bì Má Yè

英文名Castor Leaf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cinus commusni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蓖麻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皱缩破碎,完整的叶展平后呈盾状圆形,掌状分裂,深达叶片的一半以上,裂片一般7-9,先端长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齿端具腺体,下面被为白粉。

气微,味甘、辛。

化学成分蓖麻叶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瑞诺甙(reynoutr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绿原酸(chlorgenic acid),新绿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蓖麻碱(ricinine),N-去甲基蓖麻毒蛋白(N-demethylricine),蓖麻毒蛋白(ricine),维生素(vitamin)C,天各酰胺(asparagine),丙氨酸(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等。

叶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共轭二烯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β-桐酸(β-elaeo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还含饱和脂肪酸等。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作用:叶的水浸液对正常及抑制状态的离体心脏,均能使心收缩力增加。叶、茎煎剂使犬血压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扩张;2.其他作用:对大鼠子宫、赡蜍腹直肌有轻度兴奋作用。叶及其浸膏尚能杀灭蝇蛆及蚊类幼虫。

性味味苦;辛;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拔毒消肿。主脚气;风湿痹痛;痈疮肿毒;疥癣瘙痒;子宫下垂;脱肛;咏嗽痰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热熨。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腔骨肿痛,及顽痹不仁: 蓖麻叶蒸熟裹之。(《岭南采药录》)②治肾囊肿大疝气痛: 蓖麻叶和盐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岭南采药录》)③治咳嗽痰涎:蓖麻子叶三钱, 飞过白矾二钱。用猪肉四两,薄批,JI盘利开掺药,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儒门事亲》九仙散)④治年深日远,咳嗽涎喘,夜卧不安:经霜桑叶、经霜蓖麻叶、御米壳(去蒂,蜜炒)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白汤化下,日进一服。 (《普济方》无忧丸)⑤治鹅掌风: 鲜蓖麻叶,揉软贴患处,干则再易。(《中医药实验研究》)⑥治痈疖已溃: 干蓖麻叶热水浸软贴患处,如有鲜叶更好。 (《中医药实验研究》)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敷之。油涂叶炙热熨囱上,止衄尤验也。

2.《纲目》:治痰喘咳嗽。

3.《陆川本草》:治恶疮。

4.《广东中药》Ⅱ:煎水外洗,治盗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甘蔗皮

    《中药大辞典》:甘蔗皮药材名称甘蔗皮拼音Gān Zhe Pí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皮。化学成分甘蔗皮的蜡中含醛类、醇类、酸类和烃类等成分,还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功能主治治小儿

  • 苍山黄堇

    药材名称苍山黄堇拼音Shēnɡ Shān Huánɡ Jǐn别名马尾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苍山黄堇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elavayi Franch.采收和储藏:春

  • 柠檬根

    《中药大辞典》:柠檬根药材名称柠檬根拼音Nínɡ Ménɡ Gēn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黎檬或洋柠檬的根。化学成分黎檬的根中,含香豆精类东莨菪素和伞形花内酯。并含p-羟基

  • 伞花绢毛菊

    药材名称伞花绢毛菊别名雪条参、红条参、条参来源菊科伞花绢毛菊Soroseris umbrellata (Franch.) Stebb.,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苦、甘,温。功能主治补气

  • 臭山羊

    《中药大辞典》:臭山羊药材名称臭山羊拼音Chòu Shān Yánɡ别名臭常山(《中国植物图鉴》),臭苗(《中国药植志》),大山羊、骚牯羊、地栀子、栀子黄(《贵州民间方药集》),和

  • 臭梧桐花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花药材名称臭梧桐花拼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

  • 水白蜡树皮

    药材名称水白蜡树皮拼音Shuǐ Bái Là Shù Pí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白蜡"条。功能

  • 小广藤

    药材名称小广藤别名土藤、广藤、细圆藤来源防己科小广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通经络,除风湿,镇

  • 紫花景天

    药材名称紫花景天拼音Zǐ Huā Jǐnɡ Tiān别名石蝴蝶、蟑螂头、丁字草、丁拔、尖叶脚疔草、活血丹来源景天科紫花景天Sedum mingjinianum Fu,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安徽、浙江、广

  • 兰花参

    《中药大辞典》:兰花参药材名称兰花参拼音Lán Huā Shēn别名土参(《滇南本草》),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质问本草》),娃儿草、乳浆草(《植物名汇》),蓝花参、蓝花草(《滇南本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