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金刚藤头

金刚藤头

《中药大辞典》:金刚藤头

药材名称金刚藤头

拼音Jīn Gānɡ Ténɡ Tóu

别名铁菱角、饭巴坨、冷饭巴(《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百合科植物菝葜根茎嫩叶。根茎全年可采,叶春季采,晒干。

原形态落叶藤状灌木。根茎块状,多横行,具膨大及坚硬的木质菱角状突起,先端具硬的细根,外表灰白色带淡黄色,剖面淡红色。茎坚硬,有倒生或平生坚硬的皮刺。叶互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至狭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5~8厘米,宽1.8~4.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白色,脉3出;叶柄长1~1.2厘米;基部具鞘,在鞘的顶端有2条卷须。伞形花序腋生;单性,异株;总花柄长1.5~2厘米,花柄长1~1.4厘米;雄花被片6,浅绿黄色,长椭圆形,雄蕊6;雌花长4毫米,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长椭圆形;柱头3,反卷。浆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7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林内。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

化学成分根含淀粉55.8%,粗蛋白5.56%,粗脂肪0.22%。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甘,平。"

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嫩叶:治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金刚藤头

药材名称金刚藤头

拼音Jīn Gānɡ Ténɡ Tóu

英文名rhizome of Blackfruit Greenbrier

别名粘鱼须龙须菜、金岗藤、铁菱角、饭巴坨、冷饭巴

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黑果菝葜及粉背菝葜的根茎或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milax glauco-china Warb. 2.Smilax hypoglauca Benth.[S.corbularia Kunth var. hypoglauca(Benth.)Koyama]

采收和储藏:根茎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春、夏季采,鲜用。

原形态1.黑果菝葜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茎。茎通常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7-15mm,约占全长的一半具鞘,有卷须,脱落点位于上部;叶片厚纸质,椭圆形,长5-8cm,宽2.5-5cm,先端微凸,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下面苍白色,多少可以抹掉。伞形花序通常生于叶稍幼嫩的小枝上,总花梗长1-3cm,花序托稍膨大;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花被片长5-6mm,宽2.5-3mm,内花被片较窄,仅为外花被片长5-6mm,宽2.5-3mm,内花被片较窄,仅为外花被片之半。绿黄色,雄蕊6,花药比花丝宽2-3倍;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7-8mm,熟时紫黑色,具粉霜。花期3-5月,果期10-11月。 2.粉背菝葜本种与黑菝葜的区别为:叶柄基部(或中部以下)两侧边缘鞘向前伸长为一对离生的披针形耳,叶背苍白色;总花梗短长1-5mm,通常不及叶柄长度的一半。果实熟时暗红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上。 2.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疏林中或灌丛边缘。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贵州。

性状性状鉴别 (1)黑果菝葜根茎结节状,横向延长,有分枝,表面凹凸不平,灰褐色至深褐色。质硬,断面红棕色,纤维性。根多折断,残基长6-20mm,直径1-1.5mm,表面深褐色,着生处微隆起。质硬,断面中央红棕色。气微、味淡。 (2)粉背菝葜根茎横向延长,结节状,表面灰棕色,有茎痕或短的茎基,茎基直径1cm。质硬,断面黄棕色。须根多已折断,直径1-2mm。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黑果菝葜根茎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解毒。主风湿痹证;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小便淋涩;瘰疬;痈肿疮毒;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嫩叶:治臁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中华剑蕨

    药材名称中华剑蕨拼音Zhōnɡ Huá Jiàn Jué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xogramme chinensis C

  • 大红袍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红袍药材名称大红袍拼音Dà Hónɡ Páo别名大和红、锈钉子、油根、扁皂角来源为豆科秔子梢属植物毛秔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 (Franch.)Schi

  • 春尖油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药材名称春尖油拼音Chūn Jiān Yóu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摘录

  • 锥栗果壳

    药材名称锥栗果壳拼音Zhuī Lì Guǒ Ké出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果实外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锥粟"条。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治

  • 漆大姑根

    《中药大辞典》:漆大姑根药材名称漆大姑根拼音Qī Dà Gū Gēn出处《广州常用草药集》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的根。功能主治《广州常用草药集》:"治疴呕痧症,炒熟煎茶可治红白

  • 秫米

    药材名称秫米拼音Shú Mǐ别名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

  • 福建排草

    药材名称福建排草拼音Fú Jiàn Pái Cǎo别名刘海节菊出处本品以刘海节菊之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清曰:"刘海节菊,似黄花刘寄奴而茎叶细瘦。花亦无长蕊。"观其附图,与福建过路黄极相似。来

  • 水芹菜

    《中药大辞典》:水芹菜药材名称水芹菜拼音Shuǐ Qín Cài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少花水芹的全草。春、夏、秋季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体无

  • 粟芽

    《中药大辞典》:粟芽药材名称粟芽拼音Sù Yá别名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出处《纲目》来源为粟的发芽颖果。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

  • 蚱蜢

    《全国中草药汇编》:蚱蜢药材名称蚱蜢拼音Zhà Měnɡ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来源蚱蜢科昆虫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性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