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九仙散

九仙散

卫生宝鉴》卷十二: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人参款冬花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30克 贝母15克 御米壳24克(去顶,蜜炒黄)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久嗽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开水调下。嗽止则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银海精微》卷上: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别名九仙饮、九仙丹

处方黄芩荆芥甘草赤芍药、菊花川芎当归木通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心经虚热,小眦赤脉传睛,眼通红,久不退。

用法用量九仙饮(《眼科全书》卷四)、九仙丹(《眼科全书》卷六)。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儒门事亲》卷十五: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九尖蓖麻子叶3钱,白矾(飞过)2钱。

功能主治咳嗽痰涎。

用法用量上用猪肉4两,薄批,棋盘摊开,掺药2味,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五

卫生宝鉴》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人参1两,款冬花1两,桑白皮1两,桔梗1两,五味子1两,阿胶1两,乌梅1两,贝母半两,御米壳8两(去顶,蜜炒黄)。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一切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

各家论述《中医方剂学》:本方主治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之证。久咳不已,伤肺伤气,用人参以补气,阿胶以补肺;喘则气耗,用五味子之酸收,以敛耗散之肺气;益以乌梅罂粟壳敛肺止咳;复用款冬、桑皮、贝母止咳平喘,兼以化痰;桔梗载药上行。合用具有益气、敛肺、止咳之效。凡咳嗽经久不愈,气耗阴亏,咳喘自汗者,本方较为合适。若痰涎壅盛,或外有表邪者,切勿误用,以免留邪为患。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引太医王子昭方

活幼心书》卷下:九仙散

药方名称九仙散

处方柴胡(去芦)2两,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用火炒至微黄色)2两,赤芍药6钱半,荆芥6钱半,甘草6钱半,麻黄(不去根节)半两,川芎半两,薄荷(和梗)半两,旋覆花(去老梗)3钱。

功能主治诸目疾,不拘岁月远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葱1根,煎7分,不拘时温服。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猜你喜欢

  • 辰砂锭子

    药方名称辰砂锭子别名辰砂膏处方人言1钱,白矾2钱,蜜佗僧5分,辰砂5分。制法先研人言细铺锅底,次用矾铺人言上,枯烟尽为度,次将陀僧、辰砂研细,白糕和作尖锭,如小麦大。功能主治痔漏等疮。用法用量辰砂膏(

  • 加味复元通气散

    药方名称加味复元通气散处方当归身1钱,川芎1钱,小茴(炒)1钱,故纸(炒热)1钱,玄胡1钱,牛膝1钱,桂心1钱,丹皮1钱。功能主治产后败血流入肾经,带脉阻塞,有腰痛者。其证胀痛如刺,时作时止,手不可近

  • 干葛厚朴汤

    药方名称干葛厚朴汤处方葛根1钱,厚朴(姜制)1钱,枳壳(麸炒)1钱,陈皮1钱,桔梗1钱,山楂1钱半,甘草3分。功能主治伤寒发斑,胃实胸膈胀满,身发红点,脉大有力。用法用量水煎服。烦躁,加豆豉;实满,加

  • 黄耆白术汤

    《兰室秘藏》卷中:黄耆白术汤药方名称黄耆白术汤别名黄耆白术散处方细辛3分,吴茱萸5分,川芎5分,柴胡1钱,升麻1钱,当归身1钱5分,黄柏2钱(酒洗),炙甘草2钱,羌活2钱,五味子3钱,白术5钱,人参5

  • 败龟散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败龟散药方名称败龟散处方败龟(醋炙)半两,芸苔子(研)半两,白芥子(研)半两,木鳖子(去壳,研)半两,自然铜(煅,醋淬)半两,硫黄(研)1两,地龙(炒)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

  • 海犀膏

    药方名称海犀膏处方水胶1两,乳香1两。功能主治痈毒诸痛。用法用量5月午日以上药煎水摊纸上阴干,剪贴患处;或入明雄、飞矾各等分,朱砂3分,刷纸剪贴。摘录《理瀹》

  • 右归酒

    药方名称右归酒处方仙萸肉70g菟丝子55g 炮附片30g枸杞子75g茯苓50g鹿角30g当归120g桂枝70g 熟地50g 白酒1500ml炮制1. 将上述药材洗净一起研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缝口;2

  • 立圣鹤顶丹

    药方名称立圣鹤顶丹别名立圣丹处方寒水石不拘多少(江南人谓之软石膏者,分作2处,1半生,1半炭火煅令通红)。制法上为极细末,入朱砂再合研,色与桃花色相似即止。功能主治难产,难产横逆恶疾,死胎不下。用法用

  • 丁香白术丸

    药方名称丁香白术丸处方丁香1两,白术半两,沉香(锉)半两,胡椒半两,肉豆蔻(去壳)3分,五味子3分,芎?1分,白僵蚕1分。制法上为末,研匀,好酒煮木瓜1枚取肉为丸,如梧恫子大。功能主治霍乱烦躁,不得安

  • 京三棱方

    药方名称京三棱方别名京三棱散处方京三棱1两(微煨,锉),柴胡3分(去苗),桔梗1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茯苓3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半两,鳖甲半两(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