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八味顺气散

八味顺气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八味顺气散

药方名称八味顺气散

处方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茯苓(去皮.一钱半)青皮(一钱半)陈皮(去白.一钱半)白芷(一钱半)乌药(一钱半)甘草(七分半)

功能主治凡有风之人先服此药顺气,次进风药。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贮藏密封。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重订严氏济生方》:八味顺气散

药方名称八味顺气散

别名乌药顺气散(《医宗必读》卷八)。

处方白术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香自芷陈皮(去白)天台鸟药人参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气中。七情内伤,气机逆乱,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牙关紧急,肢体不温,气口脉沉,经用苏合香丸而神志已醒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济生》:八味顺气散

药方名称八味顺气散

别名乌药顺气散、八物顺气汤、顺气

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去皮)1两,青皮(去白)1两,香白芷1两,陈皮(去白)1两,天台1两,乌药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中风、中气,气滞痰阻,神志昏愦,牙关紧急,痰涎上壅,腹胀气喘,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神志昏愦,筋力挛拳,痰涎壅滞,麻痹不仁,遍身疼痛;气滞腰痛;类中风,虚胀喘逆。

用法用量乌药顺气散(《医宗必读》卷八)、八物顺气汤(《医学从众录》卷四)、顺气散(《医学金针》卷二)。有风之人,先宜服此,次进治风药。

各家论述1.《玉机微义》:四君子补脾胃中气药也,更用白芷去手阳明经风,乌药通肾胃间气,陈皮理肺气,青皮泄肝气。若风果在手阳明经,而肝、肺、肾、胃之气实者可用。但人身经有十二,皆能中邪,五脏之气互有胜负,此方安能尽其变乎?又况真气先虚之人亦难用此也。

2.《医方考》: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台乌、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治也。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济生》

猜你喜欢

  • 奇授藿香丸

    药方名称奇授藿香丸别名藿胆丸、清肝保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处方藿香连枝叶240克制法研为细末,以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疏风散热,清肝通窍。治胆热移脑,复感风寒,致患鼻渊,鼻流黄色浊

  • 活血汤

    《寿世保元》卷五:活血汤药方名称活血汤处方当归尾赤芍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元胡索乌药香附子枳壳(去瓤)各3克红花官桂木香(另磨汁)各1.5克川芎2克甘草0.6克制法上药十三味,锉作一剂。功能主治活血行

  • 蜀漆汤

    药方名称蜀漆汤处方白薇蜀漆知母甘草(炙)苦参升麻龙胆各6克常山大黄(别渍,后下)各12克鳖甲(炙)石膏(碎)茯苓黄芩各9克 香豉9克(裹)独蒜7颗(切)淡竹叶(切)6克制法上十六味,切。功能主治治久疟

  • 鹤虱散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鹤虱散药方名称鹤虱散处方鹤虱7.5克 川大黄7.5克(锉碎,微炒)川朴消15克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治小儿多吐蛔虫。用法用量每次2~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

  • 白苓汤

    药方名称白苓汤处方黄耆(炙)1钱,防风1钱,白茯苓1钱,白术1钱,麻黄根5分,甘草5分,牡蛎5分,小麦5粒。功能主治因虚盗汗。用法用量水盏半,煎8分,食远服。摘录《医统》卷五十一

  • 调元固表汤

    药方名称调元固表汤别名调元固本汤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甘草、蝉退。功能主治痘疮表虚,收靥痂壳粘着皮肉不落者。用法用量调元固本汤(《医钞类编》卷十九)。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

  • 黑药油

    药方名称黑药油处方细生地8两,黄柏8两,当归4两,赤芍4两,大黄4两,白芷2两,独活2两,麻黄2两。制法用麻油8斤,桐油2斤,先将药浸泡1宿,文火熬枯,去滓滤净,再慢慢熬至滴水成珠时加黄丹(炒透),夏

  • 芪附汤

    药方名称芪附汤处方黄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主阳气虚弱,脾失健运。(顽固性口腔溃疡)用法用量水

  • 黑散子

    《仁斋直指》卷二十六:黑散子药方名称黑散子处方来年莲蓬 败棕榈头发(并烧存性)各等分制法上研为末。功能主治治诸窍出血。用法用量每服6克,煎服,或用南木香汤调下。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六《三因》卷十六:

  • 神秘散

    药方名称神秘散处方阿胶31克(炒)鸡膍胵45克 白仙茅15克(米泔浸三宿,晒干,炒)团参7.5克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定喘下气,补心肾。治喘证。用法用量每服6克,糯米饮调,空腹时服。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