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参术调中汤

参术调中汤

卫生宝鉴》卷五:参术调中汤

药方名称参术调中汤

处方人参5钱,黄耆5钱,当归身3钱,厚朴(姜制)3钱,益智仁3钱,草豆蔻3钱,木香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神曲(炒)3钱,麦糵面3钱,橘皮3钱。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倦,不喜食,食即呕,嗜卧懒言,足胻冷,头目昏。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五

内外伤辨》卷中:参术调中汤

药方名称参术调中汤

处方白术5分,黄耆4分,桑白皮3分,甘草(炙)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2分,青皮(去白)2分,陈皮(去白)2分,地骨皮2分,白茯苓2分,五味子20个。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都作1服。

功能主治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主暑伤胃气。痞闷满膨,不思饮食,喘嗽蒸热。皆中气有亏所致。脾胃虚弱,遇6-7月霖雨,身重短气,骨乏无力。

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早饭后大温服。

注意忌多语言劳役。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内经》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耆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

2.《杏苑》: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草、黄耆补中益气为君;桑白皮麦冬、五味清肺金止喘嗽为臣;青皮陈皮行滞气消痞闷为佐;地骨皮解蒸为使。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猜你喜欢

  • 定惊神丹

    药方名称定惊神丹处方朱砂5钱(水飞),轻粉5钱,麝香3分,大黄3钱。制法上为细末,青蒿虫研烂为丸,金箔为衣。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服3分。摘录《慈航集》卷下

  • 二蒜涂方

    药方名称二蒜涂方处方大蒜1两,小蒜1两。制法上2味,捣烂。功能主治小儿骨火丹,初在臂起,赤黑色。用法用量厚涂敷之,以愈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加味四生饮

    药方名称加味四生饮处方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功能主治吐血属火者。用法用量加降香、童便煎服。元气虚弱,即将童便浸前药,水为丸,独参汤送下。摘录《医碥》卷一

  • 白葱散

    药方名称白葱散处方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枳壳、厚朴、莪术、三棱、茯苓、官桂、干姜、人参、川楝肉、神曲、麦芽、青皮、茴香、木香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冷气入膀胱,疝痛;胎前产后腹痛,胎动不安,或血刺痛,兼

  • 加减五拗汤

    药方名称加减五拗汤处方麻黄(连根节)、杏仁(留皮尖)、紫苏叶、苦梗、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发散。主外感风寒,咳嗽,洒洒恶寒,鼻流清涕,或鼻塞。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得微汗止。摘录《幼科发挥》

  • 西州续命汤

    药方名称西州续命汤处方麻黄12克石膏18克 桂心4克甘草芎藭干姜黄芩当归各2克杏仁12枚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中风痱,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能转侧;并治咳喘上气,兼面目浮

  • 酒煮解毒汤

    药方名称酒煮解毒汤处方穿山甲5钱,白芷5钱,防风5钱,没药5钱,甘草5钱,芍药5钱,贝母5钱,金银花3钱,陈皮3钱,皂角刺1钱。功能主治诸疮毒,经年不愈,或骨节疼痛者。用法用量上药加酒煎,初以酒3合,

  • 解毒神妙散

    药方名称解毒神妙散处方熟庄黄、川连、化石、枳壳、木通、钩藤、姜虫、连翘、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脐风初始者。用法用量灯心为引。5-6日不愈,大便闭结,加推车郎1只(去头足,瓦炙干)。摘录《一盘珠》卷八

  • 黄袍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黄袍散药方名称黄袍散处方薄荷30克黄柏甘草各9克黄连6克冰片不拘多少制法研细末。功能主治治口疳,口糜,走马牙疳。用法用量吹至患处。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嵩崖尊生》卷六

  • 斑龙百补丸

    药方名称斑龙百补丸处方鹿角霜10两,鹿角胶4两,人参4两,杜仲3两(姜汁拌炒),川牛膝4两(酒洗),白茯苓4两,芡实4两(粉),黄柏4两,川当归3两(酒洗),干山药4两(炒),黄耆4两(酒炒),知母4